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00篇 |
免费 | 4344篇 |
国内免费 | 19368篇 |
专业分类
536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0篇 |
2023年 | 1162篇 |
2022年 | 1886篇 |
2021年 | 1919篇 |
2020年 | 1835篇 |
2019年 | 2131篇 |
2018年 | 1445篇 |
2017年 | 1390篇 |
2016年 | 1376篇 |
2015年 | 1845篇 |
2014年 | 2783篇 |
2013年 | 2268篇 |
2012年 | 3300篇 |
2011年 | 3317篇 |
2010年 | 2729篇 |
2009年 | 2893篇 |
2008年 | 3059篇 |
2007年 | 2917篇 |
2006年 | 2727篇 |
2005年 | 2332篇 |
2004年 | 1787篇 |
2003年 | 1536篇 |
2002年 | 1369篇 |
2001年 | 1321篇 |
2000年 | 1214篇 |
1999年 | 752篇 |
1998年 | 337篇 |
1997年 | 240篇 |
1996年 | 155篇 |
1995年 | 173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104篇 |
1991年 | 88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74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72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4篇 |
1965年 | 1篇 |
1950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
32.
红隼(Falco tinnunculu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能同时适应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小型猛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4月至7月,为在北京救助的7只红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追踪其活动轨迹,依据追踪的动物活动位点数据,采用净平方位移-时间曲线依次对各红隼的迁徙模式进行了判别,深入分析了迁徙红隼的迁徙时间、距离和路线等,并采用核心密度法分别计算了迁徙及留居型红隼95%及50%活动区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为部分迁徙,追踪的7只红隼个体(N01 ~ N07)中,4只为留鸟,1只为迁徙鸟,2只居留类型无法准确判断。N01为迁徙红隼,其度夏地和越冬地分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河北廊坊,此红隼秋季迁徙速度明显高于春季,其春季迁徙距离551 km,历时25 d,平均迁徙速度为22 km/d,而秋季迁徙距离412 km,历时2 d,平均迁徙速度为203 km/d,河北承德滦平县是其春季迁徙的重要中途停歇地。不同红隼个体间95%及50%活动区面积均存在较大差异,迁徙红隼N01 95%、50%活动区面积在度夏区分别为93.10 km2、17.50 km2,在越冬区分别为7.03 km2、0.99 km2;留居型红隼95%、50%活动区面积均值分别为1 165.34 km2、178.71 km2(n = 4),其中最大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4 320.26 km2(N02)、648.22 km2(N02),最小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80 km2(N03)、0.29 km2(N03)。本研究揭示了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迁徙路线、重要停歇地及活动区状况,为红隼的针对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 ± 0.8)mm,尾长[(41.8 ± 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 ± 0.55)mm,脑颅高(4.75 ± 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 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 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 ~ 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4.
大中型食肉动物肇事事件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关系恶化,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湿地、草原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畜牧业发达,但近年来狼(Canis lupus)捕杀牲畜的肇事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若尔盖野生狼肇事件的空间分布以及牧民对人-狼冲突管理的看法,本研究于2022年对若尔盖县13个乡镇83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66.0%)认为在过去5年内,若尔盖县野生狼数量有所增加;(2)狼肇事事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最严重的是包座乡。包座乡临近山区,该区域牧场面积广阔、牧民饲养牲畜数量多等原因导致该镇发生狼肇事事件较多;(3)对于狼肇事,绝大多数牧民(85.0%)更希望采取经济补偿或者驱赶措施,只有少数牧民(9.4%)希望采取捕杀的措施;(4)影响牧民对狼肇事管理措施的偏好因子中,受教育程度、年龄、民族以及被杀牲畜数量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强狼种群监测管理,采取措施减少狼捕杀牲畜,优化补偿机制,缓解当地牧民与狼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为当前若尔盖县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其他地区大型食肉动物与当地居民冲突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
本文报道了寡毛纲(Oligochaeta)巨蚓科(Megascolecidae)腔蚓属(Metaphire)3个新发现物种,分别是象头山腔蚓(M. xiangtoumontis Dong & Jiang sp. nov.),韩摆渡腔蚓(M. hanbaiduensis Dong & Sun sp. nov.)和长白山腔蚓(M. changbaimontis Dong & Shen sp. nov.)。象头山腔蚓受精囊孔2对,位于7/8 ~ 8/9节间,属于M. insulana物种群。韩摆渡腔蚓受精囊孔3对,位于6/7 ~ 8/9节间,属于M. houlleti物种群。长白山腔蚓受精囊孔2对,位于6/7 ~ 7/8节间,属于M. glandularis物种群。所有新物种均附有形态学描述、图片、与相似物种的形态学比较及与GenBank上亲缘关系相近物种的遗传距离计算分析。以上结果丰富了我国腔蚓属蚯蚓的物种多样性,并首次记录了采集于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巨蚓科蚯蚓新物种。 相似文献
36.
下辽河平原降雨中氮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了解降雨中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2004-2006年下辽河平原连续3年定位收集的降雨观测资料与历史资料.结果表明:降雨中氮输入量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最高,这主要与降雨量及空气中NH4 -N浓度变化有关;降雨中DON量与NO3--N含量相当,均接近24%,是雨水中氮的重要组分;与1985年相比,近3年降雨输入到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年氮通量已有较大提高,降雨较多的2005年输入的无机氮量更是20年前的2倍以上;2004-2006年随降雨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平均占可利用肥料氮的28.3%,对农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7.
对中国云南西部和西北部分布的腋花扭柄花Streptopus simplex的4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生长在云南西北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碧塔海和小中甸冷杉林中的腋花扭柄花两个居群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18,而生长在高黎贡山的福贡县片马和贡山县的灌丛中的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则为2n=2x=14。2n=14为腋花扭柄花一个新的染色体数目,x=7为扭柄花属一个新的染色体基数。香格里拉碧塔海和小中甸两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4m+8sm+4st和2n=8m+2sm+6st,染色体逐渐变小;贡山和福贡片马两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4=4m+10sm和2n=14=7m+7sm,其中第一对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由于x=8是扭柄花属最常见的染色体基数,因此可认为x=8是腋花扭柄花的染色体原始基数,x=7的数目是衍生的;x=7居群染色体的一条大染色体可能是由x=8的染色体的两条st型染色体的着丝粒发生了罗伯逊易位而来。 相似文献
38.
39.
40.